棉花伏蚜,是指在伏天高温条件下快速增殖而形成的蚜虫群体。与其它时期的蚜虫相比,伏蚜具有繁殖速度快、暴发危害性大的特点,特别是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更为明显。
一、发生条件
伏蚜对温、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宽。日平均气温在23~27℃,相对湿度在40%~60%时,有利于伏蚜的繁殖和为害。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而大雨(大于10毫升)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地形地貌对蚜虫迁飞影响很大、如遇障碍物易形成发生中心。棉株的营养条件对蚜虫的发生亦有影响,含氮量高则为害严重。
二、为害症状
棉花伏蚜在棉株上呈整株分布,每个叶片甚至茎秆、叶柄上都有,全株密度较大区域是中上部,尤其是棉蚜的扩散蔓延期,倒三叶的蚜量可占全株80%以上。蚜虫群体密布,在叶背及嫩茎嫩稍刺吸为害并分泌粘液,造成叶片发黄、变黑,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甚至枯死。
三、生物防治
瓢虫(七星、多异、方斑等)、草蛉、蝽类(花蝽、猎蝽)、蚜茧蜂、食蚜蝇等都是蚜虫的天敌。当天敌总数与棉蚜数为1∶500时,基本可以控制其为害;天敌较少,蚜虫数量较大时应及时开展化学防治。
四、药剂防治
从棉蚜的个体来说,市场上售卖防治蚜虫的农药都容易把棉蚜个体灭杀,但是对棉蚜种群来说,防治就难上加难,因为棉蚜种群的高繁殖率,一旦打了农药,破坏了它的生存环境,杀伤了天敌,就会刺激棉蚜种群更快繁殖或产生有翅蚜,加速扩散蔓延速度,有可能从防治一点扩散到全田发生,也就是常有人说的,棉蚜是乱打农药打起来的。 关于当前棉蚜的防治观点,可见天山植保的《温湿度适宜,警惕棉蚜的发生与蔓延》一文。有棉蚜了不可怕,不要急于求成,就怕打乱仗瞎打药。棉蚜点片发生了就点片施药控制,全田发生了就达标控制。
药剂防治应掌握高效、低毒、交替用药的原则。“啶虫眯”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植物叶面有较强的渗透作用,杀虫速度快,持效期较长;“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内吸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阿维菌素”是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这里推荐的伏蚜防治的农药为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阿维菌素、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等,不推荐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克百威、灭多威、硫丹、敌敌畏、氧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等有机磷和菊酯类等广谱大量杀伤天敌农药。
防治伏蚜一定要做到足水量足药量,喷匀打透,不漏棵、不漏叶,一般亩用药液量30~45公斤,严禁大水量喷雾;根据虫情7~10天防治一次,连续喷药2~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延长药效,可加入适量展透或无磷洗衣粉等助剂。施药时间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7时后为宜。
一家之言,内容综合网络修订,请酌情参阅,如有异议和建议请文后留言交流!
图文编辑: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