扠手的意思 2025-05-14 07:04:37
擴的解释 2025-05-14 22:31:31
电饭锅煮稀饭 2025-05-24 09:56:54
​男朋友说想吃你的意思?原来TA对你的爱情表达方式是这样的 2025-05-17 00:26:40
共享单车账户余额退款指南 2025-05-25 03:44:29
联系虎牙直播 2025-05-22 20:40:35
《轩辕剑之天之痕》被停播真相 真的被禁播了吗?什么时候能播放? 2025-05-20 03:22:29
光年 (ly)到天文单位 (AU)转换器 2025-05-15 01:47:34
魔兽世界盒子哪个版本最好?几款热门盒子对比评测 2025-05-07 23:19:24
冰箱向后倾斜正常吗?详细解析及故障排除方法 2025-05-08 19:46:13

大量古蔺老照片曝光,难忘的记忆....

(感谢许艾丽提供的1985年古蔺城全景照)

五六十年前的老古蔺,城的西边,胜利桥连接着河两岸,河的北边,从胜利桥延伸出来的小路,一条通向葫芦山,另一条通向流沙岩。葫芦山,这里曾经是古蔺烈士塔的旧址,安葬着为解放古蔺、建设新中国而死难的烈士,后搬迁到如今的烈士塔。葫芦山背后,火星山下,古蔺农场里的一大片柑儿林,一到深秋,红透了的红泡柑,挂满了枝头,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念想,刺激着孩子们的味觉,居住在附近的男孩,冒着被家长抓回来“斑竹笋炒腿筋肉”的风险,也要到柑儿林偷摘柑儿,有时还把摘来的柑儿,拿到下街麻辣鸡摊上,用三五个换上一两坨麻辣鸡,以饱口福。光秃秃的火星山,全是流沙,半山腰上“毛主席万岁”的几个大字,反应出那些年代,人们对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感情。火星山下的大田坝,一片片的梯田,错落有致,稀稀落落的农家院坐落在梯田中,春栽秧苗,秋播小麦,田边地角,蔬菜水果,一片绿色。到收割的季节,成熟了的麦穗或稻谷一片金黄。后又划为古蔺的菜蔬地。从古蔺河拦河引的堰沟,从田坝边静静流过,供人们浇灌庄稼蔬菜,在堰沟边上,还有两座水磨房打米磨面,这也就是那个时候的机械化。人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农耕劳作的日子,一派田园风光。

曾经的葫芦山及火星山下的田坝

六十年代的大石坝、居民点和墨宝寺,民居稀稀落落,房屋和梯田交错。

河的南边,是老古蔺县城,它背靠高家山,仰望火星山,远眺轿子顶。一排排低矮的房屋,层层叠叠,伸向半山腰。县城的房屋多为青瓦木楼窜柱结构,矮小而大同小异,也有一些四合院,四合院内,檐坎、堂屋、天井、石磨、碓窝,一些古老的设施,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四合院里。偶尔还有几座草房夹杂其中。中街头,三四层楼高的古蔺百货公司,用石灰粉刷的雪白的墙体,显得格外起眼。沿古蔺河,有些还有吊脚楼。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虽说不是很平整,但也显得清雅整洁,和街道两边的民房相得益彰,宁静古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街道铺成了六角形水泥板路,再后铺成了水泥路。

八十年代后期的古蔺城

老城的建筑面积不足现在的十分之一,唯一的街道胜蔺街,全长不过两公里。过去曾经有人说点一根火柴,可以跑遍古蔺城,虽然有点夸张,但可见老城区的狭小。县城的人口也就一两万,亲连亲,戚连戚,姑爷舅子,老表姊妹,沾亲带故。城头哪家的娃儿叫啥子名字,住在哪里,城里的人,心里都有个谱。

吃过晚饭,街头巷尾,街坊四邻聚在一起,议论着城头发生的奇闻异事。孩儿们,穿街走巷,打接应、逮罗卜、藏蒙猫、跳拱、滚铁环、趵蛇蛋……玩得不亦乐乎。通往城外的大小巷道、显得幽深而宁静,每条巷子都与街道连接、可以通往古蔺河和通往城郊。

七十年代,在大礼堂打篮球玩耍的女孩子

城头的老巷子老城的街道,短小而狭窄,且不平坦,上街下街都有坡坡。那个时候通行不通车,唯一在街道上通行的是一些板车,有拉垃圾的、有食品公司拉猪肉的,也有一些以拉板车为生的。遇上上坡下坡,非常吃力和危险。

横跨在古蔺河两岸的北门桥

老城里还保留着的老建筑

人们曾这样比喻拉板车的“七十二行,板车为王,上坡颈子拉长,下坡推向杀场”。那时助人为乐也是一种常态,在街上看见拉板车上坡时,人们都会去助上一臂之力,小孩儿们屁癫屁癫的,也会加入其中;遇到下坡时,大人们也会上去帮着扶着板车的前部,小孩们则站在车尾部,增加它的摩擦以减缓车速。

位于城东边的下桥,是连接县城和几个区乡的桥梁,也称得上是那个年代的交通枢纽。古蔺河沿河岸边是一些低矮的建筑,过了下桥,在小水河的东岸,是一层层的梯田。下桥的桥东,古蔺建筑公司的办公楼就像一个桥头堡座落在桥头。下桥把古蔺城与石宝大村太平观文龙山白沙等乡镇与古蔺城相连,隔一两天或两三天一班的班车从这里经过,把人们从偏远的区乡带进古蔺城,又从古蔺城走向外面的世界。

旧城的街道最繁华的当数中街大巷子一带。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烟酒公司、中城区社、邮电局、一餐厅、食品公司等都聚集在这里。商铺里,烟酒茶糖、副食、布、肉均凭票供应。印象特别深的是,有几年,时兴赶交流会,一到赶交流会的日子,街中间挨着摆满了临时搭建的摊位,从外地组织采购来的商品,摆在摊位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街道上的居民,提早就凑好钱,趁着赶交流会,要去买点自己需要的东西,不买东西的人,也要去凑热闹,看稀奇,一条街挤得水泄不通。我记得那时的洗衣粉很紧俏,为了买洗衣粉,很早就在百货公司后门排起很长的队。那时我还小,也就十多岁,记得有一次,我排队去买洗衣粉,好不容易排到门口,很挤,后面大的人压得我出不了气,我的钱被收了,但没有得到洗衣粉,吓得我嚎啕大哭。还好,卖洗衣粉的人叫我站在另一边,留下两包洗衣粉,待他们卖完以后再盘帐,确实多了两包的钱,才把洗衣粉给我。现在超市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年轻一代根本想像不出,那个商品匮乏的年代,买一包洗衣粉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古蔺县城曾经最繁华的地方

那时的下桥桥面和古蔺城街道差不多一样宽,偶尔有一辆班车经过。由于下桥处于交通要道的位置,一到赶场日,下街特别闹热。农民从四周涌进街上,街道两边,街檐下,密密麻麻的摆放着农民自家的产品:卖菜的,卖鸡卖蛋的、卖红苕的、卖草鞋的、卖筲箕箩筐的、卖柴的……一到腊月间,赶场坝则堆满了熏腊肉用的柏香丫。赶场的人川流不息,人头攒动,或背着背篼,或提着一个大提篼,你推我攘,嘈杂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充斥整个街道,好不热闹。赶场的农民卖掉农副产品,就开始采购,妇女们忙着寻摊点,买衣扯布,称盐巴打煤油,有的给城头住的亲戚带去自家种的农副产品,在亲戚家歇歇脚,喝杯茶,遇到条件好的人家还留你吃顿饭。男人们则有的去茶馆喝茶,有的到卖酒的柜台或酒馆打上几两“包谷烧”“高梁酒”三三两两边喝酒边聊天。直到喝得“二麻二麻”的,才东倒西歪的从酒馆走出。有的实在撑不住了,就在街边的屋檐下一躺,呕吐物洒满一地……

当年的赶场坝

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在下桥的东北边修起了农贸市场,结束了以街道为市场,“占道经营”的模式。一批超市商场也应运而生。

随着古蔺城对河两岸的开发,下桥农贸市场再次搬迁,走在老农贸市场的旧址上,只见绿树成荫,长廊亭阁,门庭若市。

城关一小,是我们知识启蒙的地方,也是儿时的天堂。古老的教学楼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教学楼的建筑和遵义会议的旧址很像,一些大红圆柱子,撑起了整个建筑,青瓦白墙,拱形的窗户,木材铺成的楼梯和楼板,既古色古香,又不乏中西合壁。学校大门口,还有几块梯田,除一小巷子外,另有一条小路可到县政府再到武装部后门,再到大礼堂。我家就住在大礼堂黄桷树下,小路弯弯拐拐,坡坡坎坎。为了走近道,我们每天都从这里经过。小时的我们,戴上红领巾,背着书包,哼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一路唱着跳着,每天都从这里上学放学。那时课业负担不像现在的学生,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和培训班占据时间。来到学校,真是无忧无虑,课间活动,大家嘻戏玩耍,打打闹闹,每隔一月半载,电影院有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上映,学校就组织我们到影院观看。《英雄小八路》、《红孩子》、《党的女儿》、《南征北战》、《上甘岭》……一系列片子,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的世界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更是成了我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平安无事哦……”“缴枪不杀……”“八格牙路……”都成了我们玩游戏时的口头禅。《小铃铛》、《宝葫芦的秘密》《今天我休息》《大李、老李和小李》……幽默、诙谐、神秘,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给我们启迪。李向阳,张嘎子,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是我们崇拜的英雄。

(感谢梁尚英提供的城关一小老教学楼的照片)

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我们开展活动,表彰先进。“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一定是我们,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的歌声,催人奋进。得到奖状,拿回家去,贴在堂屋的正中央,很是嘚瑟。大人也要进行一番奖励,就是给你一两分钱,上街去看本娃儿书。或者三分钱买块蛋糕。每年征兵工作结束,新兵们奔赴部队,学校组织我们到车站去送别新兵,人们敲锣打鼓,新兵们胸佩红花,我们不停的反复唱着“当兵为什么光荣,光荣因为责任重……”的歌曲,场面十分感人,我们往往也感动地掉泪。当年的一小巷子,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的宽阔,上学放学的路上,有时还要跑在齐安宫去耍一趟,看到房檐上的雕梁画栋和房顶流晶逸彩的屋面有种好奇之心。参加县城的聚会游行,同学们手牵着手,几人一排,整整齐齐,唱着少先队队歌,呼着口号,老师则走在旁边吹着口哨,喊着一二一大步往前走。

几十年后,走在一小巷子的路上,我拍下了它的现状,发在朋友圈,朋友们都纷纷感叹它是那么的窄小,小的已经装不下儿时的梦想和眼中的世界。

在老城两边街道还有一些古树,盘根错节,粗壮的树干,见证了古蔺老城的历史。伸向空中散开的树枝和郁郁葱葱的树叶,像征着古蔺人民的生生不息和繁衍兴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蔺城也在变迁,曾经狭窄的街道也在不断地加宽。人们在旧居上不断地改造,房屋不断地增高,参差不齐。曾经的老街,密密麻麻的电线横七竖八的横跨在空中,显得凌乱不堪。在巷子深处,古蔺河边,还依稀保留着几十年前的老房屋。

如今的下桥二合水,被人们誉为古蔺的“朝天门,两江汇合口”。保安桥横跨在河的两岸,站在保安桥上远眺,远处的高架桥雄伟壮观,好像一条天路,把古蔺与外面的世界相连。高架桥和老下桥相互映衬,反应着古蔺的现代与古朴。用石头垒成的石拱桥已经经历了若干年风雨的洗礼,它也不断地扩修,车辆行人穿流不息。从古蔺河流来的水,夹杂着黄泥与小水河来的清澈河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河中嘻戏的白鹤,静静的停留在河中央,供行人们观赏。

如今,走在古蔺城里,古蔺城已经日新月异。几十年前的田坝里,建起了一座新城,金兰大道上,不时变幻着颜色的红绿灯,仿佛告诉你,这个小城的变化。河道两边,一边老旧的房屋,似乎诉说着古蔺城的古老和过去岁月的沧桑,一边新建的楼房、公园、体育场在青山绿水下,又显示出这个小城的勃勃生机。

昔日的田坝和葫芦山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崛起的新城。绿树成荫的滨河路,宽敞的金兰大道、整齐有序的建筑和门庭若市的商铺。

从胜利桥出来,通往流沙岩、陈家塝的路,这里曾经的土岗坟包,全部被林立的高楼所替代。

2018年的墨宝寺,已是高楼林立。

2010年我退休后,离开了古蔺,一直在天津、成都两地居住。在外生活,一直是寄居者的心态,那里的高楼繁华,灯红酒绿并不属于我,那里没有我儿时的记忆,没有我工作的印迹,没有我的同学朋友。回到自己的家乡,虽然一切是那么的亲切,但我仿佛又成了个边缘人。因为我缺席了好多年,这里的一切都变了,西区的开发,让我不认识新古蔺,城市人口的增多,大批外来人口的涌入,我会有找不到位置的感觉。几十年的变迁,我们迎来了家乡的发展机遇。老城改造,为我们曾经的家园描绘了最新最美的画图。

我们怀念老城

更期盼老城的涅槃重生……

初审 / 朱茂 终审 / 苏海鹏

来源:桃李花开、多彩古蔺

来源:桃李花开、多彩古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