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要来干啥的?”这可不是问着玩。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友情,但它搞不好就会被等闲视之。
对于陪伴,人类的需求似乎永无止境,但研究显示,人的社交资本是有限的——我们同时能应对的人际关系只有那么多。社会科学家采用各种巧妙的方式,衡量过人类社交网络的规模;估计出来的结果从250人到5500人不等。
麻省理工学院有过一篇本科论文,将焦点对准了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罗斯福本来人缘就好,加上这份工作浓厚的社交性质,结果显示,他认识的人可能有22500人之多。光就友谊而言,曾有研究聚焦圣诞贺卡的交换,将其作为亲密度指标,所得结果显示,平均而言,一个人约有121个朋友。
一个人交际再广泛,其“知己圈”也会小得多。就美国而言,普通人所信任的人只有10至20个。而且,这个数字或许还在缩水:从1985年到2004年,人们报告的密友数量从三人减少到了两人。这既可悲,又不无后果——社会关系强健的人,其寿命相对也会更长。
那么,若是缺乏社交生活,你该如何是好?研究同样给出了指示。首先,别不把熟人当回事。你跟熟人的社交纽带并不牢固,但即便如此,跟他们往来也能影响到你的福祉。
除此之外,能否建立深厚的友谊,或许只是个时间投入的问题。最近,堪萨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只要有大约50小时的相处,熟人就能变为一般朋友;再往里加40个小时,一般朋友就能升格为“真正的”的朋友。而要交到密友,你总共得投入200小时。
听上去太费力?你还可以唤醒休眠的社交纽带,说不定能事半功倍。若能与从前的朋友建立联络,那么,曾经建立起来的信任可以焕然如新,与此同时,与老友细数别后之事,也能给你带来些许的新鲜感。如果这些路都走不通,你还可以找不太熟的人倾诉衷肠,以博取友情的眷顾。袒露心声让我们显得更近人情,而且,对那个认真倾听过的人,我们也会多一份柔肠。
学术文献传递的讯息十分明确:人们渴望与人心灵相通,这样的需求无处不在。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磕磕绊绊之中,渴求着他人的陪伴而不得,却不知就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同样孤独、同样在磕磕绊绊中渴求陪伴的人。所以,如果此刻你正在读这篇文章,请放下手中的手机,转向附近的某人,试着与他(她)交个朋友。或许在此刻,你俩都需要一个朋友。
翻译:雁行
校对:李莉
编辑:颖仔
来源:The Atlantic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创造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