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的准确位置,在今天的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永安路东口四条交通要道汇合处。据资料记载,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桥孔券洞上中心部位各雕有螭头(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以镇水。桥面用石板铺就,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只有皇帝可以走,其他人走木桥。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而自上世纪20年代起,经历了龙须沟明渠改暗沟、修建有轨电车、道路拓宽等工程后,天桥最终在1934年被拆除,从此“有名无实”。《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中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02
现有景观桥不在遗址原位
2006年,市文物研究所的一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天桥的基础,并确定了天桥的基本位置——永安路与天坛路衔接处,即实际中轴线处,从而证明在历史上该地区确实有桥存在。
“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作了前卫。”梁思成先生这段描述,清晰地展示了北京中轴线的序列,而天桥正是这条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为了重现天桥景观,2012年北京市规划委设计了4种方案公开接收市民意见。4套方案里,方案一只留下原址印迹,方案二为在道路中间建设环岛,方案三是在路口东南角重新建桥、做凉亭,方案四则是以“印记”方式标志老天桥的遗址原位,而将拱桥和石碑迁至南侧绿化带前端进行建造。
“在群众投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百姓对方案四的呼声最高,这和专家的意见倾向非常一致。”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这4种方案,文物保护、民俗专家对第三种不太“感冒”,一位专家甚至对记者直言,“桥”如果不建在中轴线上,“就完全失去了景观重现的意义。”而第二种设计方案则让交通规划专家忧心忡忡:“南城路窄车多。未来这里还要建演艺聚集区,如果做成环岛,车流放缓,交通拥堵问题更难解决。”在第一种和第四种方案里,多建绿地的方案四获得青睐,最终作为唯一一份方案,进入了最后的修改环节。
2013年,曾经作为“龙鼻”守护着中轴线、横跨龙须沟的天桥“归来”。一座青白石拱景观桥和两座石碑悄然耸立在天桥南大街与天坛路交汇处南侧的绿化带上。为了不影响交通,这座历史文化景观桥与原桥相比,往南挪了四五十米左右。景观桥长14.4米,最宽处8米,桥体内径宽只有4.48米。景观桥和仿制的双碑共同构成了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广场。
重现的“桥”,会不会被人说成是“假”文物那?力推此事的文物古建专家王世仁表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分3个层次,首先是文物古迹的修缮;其次是历史街区的修复;最后是名城的恢复,而这就是恢复人们的记忆。“天桥历史文化景观不是在做假古董,而是寻找北京的记忆与乡愁。”王世仁说。
天桥的大致位置在如今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天坛路西口和永安路东口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能否定位出准确的天桥原址?
作为天桥遗址探究项目的带头人,北京市测绘院副院长陈品祥在2008年以前就做过大量的相关探索。“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精确度只能达到10米左右,这对于准确定位天桥原址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陈品祥介绍,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持续推进,中轴线的相关研究和价值挖掘也在不断地深入。
03
一横一纵定位天桥原址
受市文物局委托,市测绘院2021年启动天桥原址定位探究工作。
根据档案记载,天桥坐落在龙须沟上。因此首先需要对龙须沟的原址进行定位。据了解,自上世纪30年代从明渠改为暗沟后,龙须沟“潜行”地下,随着城市变迁、市政道路修建等已发生较大变化,很难从现状中找到当时的位置。加之该区域地下管线密集,找到旧管沟十分不易。
▲2013年在景观天桥附近竖起《天桥文化景观标识建设记》石碑
“我们专门调取了1971年管线普查的图纸档案,根据档案中管线、管沟的修建年代初步判断哪条管沟属于龙须沟。”市测绘院核心区专班张翼然博士介绍,把地下管线图纸档案与上世纪50年代的历史影像图叠加后,基本可以确定龙须沟的位置。通过龙须沟确定天桥的南北方向,中轴线确定天桥东西方向,一横一纵两条线相交的点,就是天桥原址的准确方位。
这一考证能否与实际情况相印证?在市测绘院开展天桥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线调查中,专业测绘三分院工程师吴佶一行在划定范围内打开了近百个井盖,通过仪器进行井下探测。经实测,天桥地区目前有位置相近的3条东西方向的雨污水管线。“从井下探测的整体情况看,有一条管沟的修筑材料、形态、新旧特征等,更符合当年的修筑技术和条件,应该就是当年的龙须沟水系。”吴佶说。至此,天桥原址的位置可以基本确认,在现有景观桥以北40米处。
在此次探究天桥原址的过程中,市测绘院还首次确定了中轴线的空间方位,明确了参与申遗的遗产点空间分布,利用VR技术开展了中轴线消失节点,如北上门、地安门等的位置探测和三维复现工作。
“借助卫星定位等现代技术手段,我们测绘了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遗产点空间位置,经过对数据拟合计算,得到了测绘意义上的中轴线的空间方位。”基础测绘一分院院长王攀解释,中轴线是南北方向最重要的参照系,它的准确方位也能够对天桥原址位置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确认。
04
天桥成演艺区起点
天桥原址的确认让我们更接近老天桥真实的历史。提起老天桥,人们就会想到“八大怪”。它已经成为北京民俗文化的代名词。近年来,天桥演艺区的建设,也为包括“八大怪”在内的各类传统民俗演艺项目重回天桥创造了条件。
从清末到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天桥发展形成独特的市井文化,成为老北京特色风俗民情的代表区域之一,被誉为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是曲艺之乡、杂技之乡,是北京最早的演艺集聚区。在这里,集聚了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上百位著名民间艺人,培育了侯宝林、连阔如等众多表演艺术家,逐渐形成了天桥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资源。
如今,北京人魂牵梦萦的老天桥,正在涅槃重生,成为本市最大的剧场群。建设中的天桥演艺区总面积207万平方米,50座大大小小的剧场正在慢慢地汇集,形成包括多个剧场在内的剧场群。
剧场里将轮番上演多种内容,既有国家大剧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国家京剧院、国家话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人艺等艺术单位全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又有民间艺人自创的绝活技艺。北京天桥将被打造成文、商、旅关联促进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首都演艺中心区,它也将成为北京首都的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05
原住处离原址只有百米
1949年出生的王文生是老天桥人,如今已经是四世同堂。“我祖辈从光绪年间就来到这定居,我也在这生活了一辈子。”王文生说他家距天桥原址也就一百多米,他每天都会去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带转一转,散步、遛鸟,跟老街坊聊一聊。
王文生小时候常听长辈说家门口这条路曾经是条狭窄的臭水沟。由于北京北高南低的地势,这条沟用于疏通雨水。随着南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往里面排放生活污水,这条沟就成为一条臭水沟,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民国时期为了建设香厂新市区,臭水沟改“明沟”为“暗沟”,建设成西沟旁大街,现叫永安路。
到王文生记事时,这里已经成为民俗演艺聚集区,“别的地方是隔三差五有庙会的时候才热闹,我们这天天都是‘庙会’,每天都热闹得不行。”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每天登高爬低地挤到人群中看各种演出,曲艺杂耍、打把势卖艺,出门就可以听到看到。
当时一些曲艺大家如相声大师白全福、侯宝林,唱大鼓的魏喜奎都住在附近,文买卖、武买卖都有。本地人都把这当作讨生活的“营生”,很少特地赶过去凑热闹,而大多北京人则把这儿当作娱乐圣地,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看。
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王文生一家人搬进了楼房。虽然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热闹的场景却少了。直到天桥艺术中心建成,过去的传统演出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
王文生说小时候交通不发达,一条胡同最多两辆自行车,运货都用马车,街边演出不会对大家出行造成影响,百家争鸣的文艺演出盛况就是那段特殊历史的产物。
“我现在出去旅游,特别害怕去的地方都是高楼大厦,这样所有的城市都将失去自己特有的传统神韵,没了特色。”王文生说。他希望通过中轴线申遗,能够保留传统建筑,留住这些不断消逝的“老味道”。
06
让古都的生活秩序回归
梁思成在1951年最早提出“北京中轴线”的概念。“一条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这是梁思成先生对北京中轴线的描述。
北京的中轴线,始于元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之上重新建了一座新城,以一条中轴为据,主要宫殿前后排列其上,其余殿堂及建筑均匀分布两侧。此后,无论后来北京城的结构如何变化,一条贯穿南北的笔直的城市轴线始终清晰可见。如今这条壮阔的城市轴线上,既有恢宏的皇家建筑,也有古朴的民居和重要的近现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北京中轴线又被赋予了更多新的面貌与意义。
城市规划工作者孙天培从事北京古城保护工作已经很多年了,他在母亲的厂办学校里念小学,后来在北京育才学校念中学,这两个学校都保留了老北京原有的园林风格。他常说:“别人都是看古建筑研究古建筑,我就是在北京古建筑里长大的。”
▲孩子在景观天桥上定格自己的童年记忆
随着“重塑”工作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风貌不断恢复,古都中轴线再现荣光,孙天培感叹儿时的记忆正在街巷中慢慢复苏。申请式退租工作给孙天培留下很深的印象,随着四合院里的人数减少,四合院方正的院子恢复了,居民有了更多公共空间。在孙天培看来,老城改造最重要的就是要恢复过去的生活秩序,收拾出整洁的庭院,同时结合时代发展,解决居民洗澡如厕的难题,加入微小的现代设计元素,让老宅院焕发出“新生机”。“过去人口的快速增长让一些院落不堪重负,一间间搭出来的隔间破坏了院子的固有格局,同时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孙天培希望能以中轴线申遗工作带动老城整体发展,推进申请式退租等民生工程,“重塑”古都生活秩序,让古建迎来新生,文化血脉得以更好地赓续。
虽然古时天桥已不在
但通过大家的努力
又重现了天桥风貌
保留了老北京的传统风韵
留住了这不断消逝的“老味道”
来源:北京西城报
文字:陈雪柠 耿诺 巩峥 段雁南
图片:姜灏
责编:侯明月 王昭
审核:杜宇琛
签发:周翔
&
相关阅读
西城典靓 | 劝业场里的百年潮流
西城典靓 | 北京电报大楼的钟声
西城典靓 | 梅兰芳纪念馆中的浩阔历史
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
热线电话:66237796(工作日9:30—17:30)
邮箱:xcxmtk@163.com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分享你喜欢的文章!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京西城(ID:bjxchnews)
对于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